左归丸和右归丸有什么功效有什么区别
2022-02-23 10:43发布
他去
左归丸和右归丸有什么功效有什么区别,这两个药物有什么不一样的和相同的地方?
左肾属水,左归丸滋水,故名左归;右肾属火,右归丸补阳,故名右归。左归丸与右归丸都是治疗肾虚的常用中成药,常有人以为只要是肾虚都可以服用,其实这二者的药物组成以及主治证候并不相同,一种滋肾阴,一种温肾阳,选错了适得其反。为大家介绍这两种中成药。
左归丸
张景岳吸取前人经验,从《小儿药证直决》六味地黄丸中分别化裁出左归丸,他认为,既然是补肾,就不应有清泻之品,因此他将六味地黄丸减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龟甲胶、鹿角胶而成左归丸。
左归丸由八味药组成,其中熟地黄补肾水,填真阴,为君药。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补阴药中佐以扶阳药,可起“阳中求阴”之效;菟丝子既补肾阳、又益阴精;四药合用,辅助君药增强补肾滋阴、生精填髓之效,共为臣药。山茱萸温补肝肾,涩精敛汗,山药补益脾肾,固精止遗,两药为佐药;牛膝补肝肾,活血化瘀,引药下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肾补阴之功。左归丸是纯补无泻、阳中求阴的中成药,对于肾阴虚严重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右归丸
我们再来看右归丸,右归丸同样是张景岳所创,他从《金匮要略》肾气丸化裁出右归丸,右归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当归、川附子、肉桂、杜仲等十味药物组成。右归丸是在肾气丸组方的基础上减去“三泻”(茯苓、泽泻、丹皮),增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附子、肉桂、当归,加强了补益肾中阴阳的作用,减少用“泻”妨补之力,以使药效更能专功于补。
右归丸方中肉桂、附子大热,温补肾阳命门,益火暖脾,肉桂还可散寒止痛,引火归源,鹿角胶温壮肾阳,益精生血,三药配合,湿补肾阳,填精益髓,故为君药。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菟丝子、山茱萸既补肾阳、又益阴精,兼能固精止遗,重用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枸杞子滋阴补肾、益精补血。此六味合用,阴阳双补,侧重阴中求阳,共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散寒止痛,山药益气健脾补肾,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之功。
说起左归丸,不能不提到六味地黄丸,它出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钱乙根据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来。
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故六味地黄丸删减掉肾气丸中的桂枝、附子,变肾气丸中干地黄为熟地黄,后世将其作为滋补肾阴之祖方。
歌诀说:“六味地黄药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三补三泻滋肾水,肾阴不足最相宜。”
右归丸与肾气丸均为温补肾阳之剂,但各有偏重。肾气丸偏于平补,右归丸偏于温补。而现在的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是在肾气丸组方基础上加牛膝、车前子,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功效,更适合用于肾虚水肿、小便不利、腰酸膝软者。
左归丸、右归丸的最大特点是组方用药体现了“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思想,滋补的同时不忘温润,刚柔相济,补阴而不寒凉,补阳而不燥烈。
相比较而言,六味地黄丸偏于滋腻,容易凉胃,桂附地黄丸偏于温燥,容易上火,而左归丸和右归丸很好地避免了这些弊端,更有利于长期服用。我曾经以左归丸和右归丸交替服用的方法治愈了一例闭经引起的不孕症。
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均为滋阴补肾之剂,但立法和主治均有不同。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寓泻于补,补力平和,适用于肾虚不著而兼内热之证;左归丸纯甘壮水,补而无泻,补力较峻,适用于真阴不足,精髓亏损之证。
左归丸和右归丸有区别,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的作用,只是用的时候针对性不一样罢了。
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均为补阴方药。前人云:六味是壮水以治火,左归以育阴而涵阳。肾阴虚证可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健忘多梦等,若兼见盗汗梦遗,骨蒸劳热之虚火证者,宜用六味地黄丸治之。若无虚火偏旺证,而身体渐至虚弱,精神不振,两目无神,遗淋不禁者,则宜左归丸滋阴以填精。
右归丸与金匮肾气丸均为补阳方药。金匮肾气丸补中有泻,能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不振之水泛证,如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或频数,或痰饮咳喘,宫冷不孕等。而右归丸兼养精血,纯补无泻,适用于肾阳虚弱兼精髓不足之证,如阳痿遗精,不能育子,小便失禁,或火不生土而见慢性腹泻腹痛者。
最多设置5个标签!
© 版权所有 南京源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www.naimal.com 苏ICP备14019759号-1
左肾属水,左归丸滋水,故名左归;右肾属火,右归丸补阳,故名右归。左归丸与右归丸都是治疗肾虚的常用中成药,常有人以为只要是肾虚都可以服用,其实这二者的药物组成以及主治证候并不相同,一种滋肾阴,一种温肾阳,选错了适得其反。为大家介绍这两种中成药。
左归丸
张景岳吸取前人经验,从《小儿药证直决》六味地黄丸中分别化裁出左归丸,他认为,既然是补肾,就不应有清泻之品,因此他将六味地黄丸减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龟甲胶、鹿角胶而成左归丸。
左归丸由八味药组成,其中熟地黄补肾水,填真阴,为君药。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补阴药中佐以扶阳药,可起“阳中求阴”之效;菟丝子既补肾阳、又益阴精;四药合用,辅助君药增强补肾滋阴、生精填髓之效,共为臣药。山茱萸温补肝肾,涩精敛汗,山药补益脾肾,固精止遗,两药为佐药;牛膝补肝肾,活血化瘀,引药下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肾补阴之功。左归丸是纯补无泻、阳中求阴的中成药,对于肾阴虚严重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右归丸
我们再来看右归丸,右归丸同样是张景岳所创,他从《金匮要略》肾气丸化裁出右归丸,右归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当归、川附子、肉桂、杜仲等十味药物组成。右归丸是在肾气丸组方的基础上减去“三泻”(茯苓、泽泻、丹皮),增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附子、肉桂、当归,加强了补益肾中阴阳的作用,减少用“泻”妨补之力,以使药效更能专功于补。
右归丸方中肉桂、附子大热,温补肾阳命门,益火暖脾,肉桂还可散寒止痛,引火归源,鹿角胶温壮肾阳,益精生血,三药配合,湿补肾阳,填精益髓,故为君药。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菟丝子、山茱萸既补肾阳、又益阴精,兼能固精止遗,重用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枸杞子滋阴补肾、益精补血。此六味合用,阴阳双补,侧重阴中求阳,共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散寒止痛,山药益气健脾补肾,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之功。
说起左归丸,不能不提到六味地黄丸,它出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钱乙根据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来。
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故六味地黄丸删减掉肾气丸中的桂枝、附子,变肾气丸中干地黄为熟地黄,后世将其作为滋补肾阴之祖方。
歌诀说:“六味地黄药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三补三泻滋肾水,肾阴不足最相宜。”
右归丸与肾气丸均为温补肾阳之剂,但各有偏重。肾气丸偏于平补,右归丸偏于温补。而现在的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是在肾气丸组方基础上加牛膝、车前子,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功效,更适合用于肾虚水肿、小便不利、腰酸膝软者。
左归丸、右归丸的最大特点是组方用药体现了“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思想,滋补的同时不忘温润,刚柔相济,补阴而不寒凉,补阳而不燥烈。
相比较而言,六味地黄丸偏于滋腻,容易凉胃,桂附地黄丸偏于温燥,容易上火,而左归丸和右归丸很好地避免了这些弊端,更有利于长期服用。我曾经以左归丸和右归丸交替服用的方法治愈了一例闭经引起的不孕症。
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均为滋阴补肾之剂,但立法和主治均有不同。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寓泻于补,补力平和,适用于肾虚不著而兼内热之证;左归丸纯甘壮水,补而无泻,补力较峻,适用于真阴不足,精髓亏损之证。
左归丸和右归丸有区别,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的作用,只是用的时候针对性不一样罢了。
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均为补阴方药。前人云:六味是壮水以治火,左归以育阴而涵阳。肾阴虚证可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健忘多梦等,若兼见盗汗梦遗,骨蒸劳热之虚火证者,宜用六味地黄丸治之。若无虚火偏旺证,而身体渐至虚弱,精神不振,两目无神,遗淋不禁者,则宜左归丸滋阴以填精。
右归丸与金匮肾气丸均为补阳方药。金匮肾气丸补中有泻,能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不振之水泛证,如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或频数,或痰饮咳喘,宫冷不孕等。而右归丸兼养精血,纯补无泻,适用于肾阳虚弱兼精髓不足之证,如阳痿遗精,不能育子,小便失禁,或火不生土而见慢性腹泻腹痛者。
一周热门 更多>